中國光伏行業最近十年迅猛發展,各種技術方案和路線層出不窮。但要說是最令人眼花繚亂的,無疑是產品尺寸的變化。硅片尺寸從最早的156開始,一路“長大”,先后經歷了156.75、158.75、166、182、210等尺寸。各種尺寸層出不窮的同時,無論是上游配套廠商,還是下游系統集成商都面臨巨大的困擾。
中國光伏行業也曾為產品尺寸的標準化和統一化做出了很多努力。2021年9月,隆基、晶澳、晶科共同研討,宣布統一182系列組件產品尺寸。2022年12月,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布團體標準《地面用晶體硅光伏組件外形尺寸及安裝孔技術規范》。然而,時至今日,無論是在硅片環節,還是在組件環節,市場上依然存在著多種尺寸。
當前組件的尺寸是一個很好的邊界,最優化了組件尺寸、可靠性和行業標準與兼容性,任何新的變化對客戶、對市場、對行業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產品尺寸五花八門、新尺寸層出不窮的混亂局面,無疑加劇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與成本增加,光伏產品制造企業難以集中精力聚焦在真正的技術創新和性能提升上。很顯然,光伏產品尺寸的統一化才能有效助力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讓光伏企業回到技術創新的主賽道上來。
而這其中,光伏龍頭企業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放下成見,科學研討,共同推動光伏產品尺寸有效統一,實現光伏行業可持續發展。
產品尺寸“亂象”
隨著光伏平價時代的到來,以組件尺寸增大構建的高功率組件產品在降低電站系統度電成本方面的潛力已經被行業挖掘到了極致。
如今,中國光伏市場存在著182毫米、183.75毫米、186毫米、192毫米、210毫米等多種尺寸的電池片,由此派生的組件產品尺寸更是琳瑯滿目。
而在組件尺寸方面,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受集裝箱限制等原因,182組件成為絕對主流。2023年初,210產品推出矩形硅片方案,在組件產品寬度上向182組件產品靠攏,以此實現組件寬度的一致性。所以,目前頭部品牌的組件版型寬度已經基本統一至1134毫米。但是,組件長度卻出現了從2278毫米、2333毫米、2335毫米、2384毫米到2465毫米等多個尺寸。
由此可見,硅片及組件尺寸相比以往均有所變大。據了解,尺寸變大的初衷多數是通過增大組件面積來提高單塊組件的輸出功率,從而降低系統BOS綜合成本,在系統側獲得更高的收益,在制造側降低電池和組件的制造成本。
然而,市場上也出現了對該邏輯的認知誤區,認為使用更大尺寸硅片和組件在各方面的性能會更為優異。實際上,組件尺寸增大不可避免會面臨成本與可靠性風險的平衡問題。安全是有邊界的,可靠更需要衡量。同版型下硅片尺寸的增加意味著組件尺寸的增加,而組件尺寸的擴大必然會受到大電流發熱損耗、長期安全可靠風險、安裝標準化快捷化影響、場景或系統適配性影響等多重因素的挑戰和制約。因此,組件尺寸并非越大越好。組件如果片面追求大尺寸,必定會帶來一系列的產品和系統失效風險。
尺寸統一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組件產品尺寸的不統一,對于上游供應鏈和下游系統側都是個極大的考驗,也給終端業主帶來了不小的困擾。這一方面紊亂了行業生態體系,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模糊了行業發展焦點,不利于行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曾表示,組件尺寸的不統一將造成整個產業鏈上下游成本上升,還會增加終端電站設計成本、供貨風險。
眾所周知,光伏產業鏈可以分為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和光伏系統等環節,是一條從上到下的垂直產業鏈條,牽一發而動全身。
在組件尺寸不統一的情況下,不同規格的組件要選用不同規格的硅片、電池片,而邊框、玻璃等輔材,以及諸多系統端設備也需要按照不同尺寸組件產品進行適配。
不僅如此,當前單純依靠持續增大組件尺寸實現更高輸出功率帶來系統側的邊際收益隨著組件尺寸的增大而急劇下降,因此僅依靠增大尺寸來實現功率提升對系統成本的下降和度電成本的降低已經收效甚微,反而會帶來系統成本增加、電站資產長期可靠性風險、產業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背離商業本質,產生負面價值。
總而言之,光伏產品尺寸不統一的現狀給整個行業帶來的挑戰是巨大的。因此,統一光伏產品的尺寸,不僅可以降低成本、減少風險,還能夠推動全球綠能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龍頭企業應承擔更多責任
面對目前市場上光伏產品尺寸不統一的情況,亟需對其尺寸進行統一。
在統一光伏產品尺寸方面,僅依靠單個企業的力量推動,勢單力薄,需要各方共同參與推動。
目前,光伏行業已經形成了隆基綠能領跑,通威股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緊追的“一超多強”格局。因此,在推動光伏產品尺寸統一方面,這些龍頭企業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以客戶價值為中心,協同推進光伏產品尺寸統一,為客戶創造更高價值和長期投資回報。
由于組件尺寸本身并不是光伏的核心技術,所以光伏企業后續的創新應回歸電池效率與發電量提升上來,始終堅持第一性原理,推動全球光伏行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