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山研究院
導語:被缺水困住的北方經濟。
最近發生了一起與生態環境有關的輿論事件。
3月27日,寧夏靈武萬畝治沙林場主人孫國友跪求供水事件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
關于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是非曲直,網上已有詳細報道和充分討論。在事件背后,我們更需要探討問題的本質以及國家的有關政策和應對方案。
跪求供水事件暴露出大半個北方生態環境保護的核心痛點——缺水。
事實上,改善當地生態沙漠化的重要措施是保障地下水生態,只要地下水達到健康狀態,荒漠里的原生植物自會生長,但采礦等高耗水活動破毀了地下水生態。
事件中,雙馬煤礦的出現切斷了林場的水源,煤礦曾承諾2023年3月27日向林場供水,但未能兌現,導致孫國友情緒崩潰跪地。當地水務公司負責人回應此事稱,“污水處理系達標,但是水的鹽分過高不利于澆樹”。
其中出現了一個環保行業的需求場景,即“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這其實是“十四五”以來國家重點推動的一項環保政策。在生態環境部等4部門最新發布的《2022年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名單》中,試點城市就包含靈武所在的銀川市。
在政策層面,當前國家到地方都在推動有關舉措落地。今年2月份,銀川市作為首批全國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表示,“2023年試點建設重點工作要以再生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體系為主線,加快建設形成“污水廠-人工濕地-調蓄庫塘-用戶”的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模式”。
在技術層面,環保行業目前具備相應的解決方案,不過最終落地執行需要面對另一個問題——成本。
對于此次跪地求水事件,有業內人士稱,“更深層次的原因,恐怕還是礦方不愿直面問題,不愿意在降鹽上多花成本;而相關職能部門,依舊抱持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得經濟發展的功利思想,不愿或不敢得罪企業而自動不作為”。
事件的具體原委姑且不論,目前可以明確的是北方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尖銳,而國家圍繞“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的政策規劃已在路上,甚至在今年有了加速推進的跡象。
本文將結合有關事件和政策,系統探討“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希望幫助讀者朋友在更深層面看待社會現象,同時給予環保從業者以有益參考。
01
被缺水困住的北方經濟
再生水循環利用的趨勢
跪地求水事件中的畫面是一幅典型的北方干旱背景。
當下提及北方,有兩個印象直入腦海,一是與綠意盎然的江南形成鮮明對比的灰色調、黃色調,一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整體面貌。
生態環境差、經濟發展落后,這二者在經濟發展的初級粗放階段,是非常棘手的惡性循環關系。在北方的這組循環經濟關系中,缺水是大多數地區長期的隱痛。
根據官方機構數據,北方地區的水資源占全國的大約19%,而人口占全國的大約32.8%,耕地占全國的大約46.6%,工業產值占全國的30.5%,這意味著北方地區在水資源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發展失衡。
事實上,長期以來水資源短缺已經構成了制約北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
1、水資源短缺限制了北方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北方地區是我國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但由于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農業用水嚴重不足,導致了灌溉面積減少、農作物減產、農民收入降低等問題。
根據《中國水資源公報》,2020年,北方六片區(包括黑龍江流域、遼河流域、海灤河流域、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片和內陸諸河)的農業用水量為1448.9億立方米,占全國農業用水量的40.1%,而耕地占全國的大約46.6%,農業基礎條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增加了農業生產的成本和風險。
為了保證農業用水,北方地區不得不大量開采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位的持續下降、土壤鹽堿化、植被退化沙化、地面沉降等環境問題。
2、水資源短缺制約了北方地區工業生產的發展
北方地區是我國的重要工業基地和城市群集中區,但由于工業用水需求遠大于供給,導致了供水緊張、供水質量下降、供水成本上升等問題。
根據官方數據,2020年,我國北方地區的工業用水量為183.8億立方米,占全國工業用水量的17.83%,較前兩年連續下滑,而工業產值占全國的大約30.5%,這意味著北方地區的工業用水條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在透支生態。
由于水資源不足,北方地區工業用水受到限制。同時,工業廢水排放造成了水源污染和水質惡化,加劇了供需矛盾和用水成本。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節水技術和管理措施,工業用水效率低下,造成了大量的用水浪費和耗水增加。
3、水資源短缺影響了北方地區城鎮生活的質量
由于水資源不足,北方地區城鎮供水面臨著巨大壓力,一些城市出現了斷流、限供、限時供等現象,影響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
同時,城市供排水設施建設滯后,根據官方數據,2019年,中國北方地區的供水管網漏損率平均為14.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8%),而排污管網覆蓋率平均為75.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0.2%),導致了供需失衡和污染擴散。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節水意識和措施,城市居民用水效率低下,造成了大量的用水浪費和耗水增加。
上述是跪地求水事件背后更大、更本質的問題,可以說缺水在一定程度上困住了北方經濟的發展。孫國友一家希望做些于環境有益的事,初衷是好的,但不得不說這背后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問題,必須要有國家的力量來主推。
為了解決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目前主要有兩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興修水利、增加供水、優化水資源分配,比如戰略性工程南水北調,引黃工程等。
另一方面就是提高用水效率,加強對水資源的綜合管理,提高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的效率,比如污水資源化,這是近年來政府等各方都想推動的一個方向,也是國際上解決水資源短缺的主流方案。
由于經濟、技術、制度等要素的落后,我國污水資源化再生利用長期面臨挑戰,如投資成本、機制建立、安全保障、技術攻關等。
但是,在進入“十四五”以來,“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成為國家力推的政策。
1 2